在過去的時代,音樂是家境要好一點的人,才能進入體系內讀書的,這裡所說的體系內是指音樂相關科系,尤其指古典相關的科系,因為音樂的養成要很長期,光是技術的練習,就花了很多時間,也攸關孩子的定力,能不能耐得住寂寞,考驗專注力,以及家庭的支持。我很有幸能在小時候學習音樂,家裡人雖說嘴巴上不支持,但行動上還是給予支持,我大學畢業後有段時間,每週都北上找老師學音樂,那個花費很可觀,當然小時候也都有學二胡、鋼琴。
在進入研究所以後,我度過一段迷茫的日子,連老師都不知道我在想什麼,非常狀況外,因為我本來就非本科系,思維上很容易被過去的學習所影響,後來在某次跟著老師去韓國參加音樂節,在那次大量聽當代音樂以後,回到台灣作曲就整個大進步,老師才覺得我稍微有點樣子,我想老師也很辛苦,畢竟我是他第二個收的非本科系學生。
在畢業以後,AI衝擊整個世界,我當時想到的是!AI會不會某天取代整個作曲家、演奏家?但是經過兩年的題材渲染,我認為AI不能完全取代人,因為AI也許創作非常之快,也能夠很符合作曲規則,甚至能創作出很像大師的作品,但是AI沒辦法複製作曲家、演奏家的生命故事,所以在作曲上,AI可能沒辦法有一些巧思、神來一筆、畫龍點睛,情感的變化,也無法複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