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者,人之所得,使萬物各得其所欲。
在人類社會中,「德」就是品行操守,一種素養,使自己達到滿足,人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,所以萬物皆有所德。有風有雨,四季,乾旱之時下雨,這是天的一種德的表現。草木各有其特性,能夠適應各自不同的環境,也是一種德的展現。孔子說:「德不孤,必有鄰」,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,因為大家會喜歡跟他做朋友。另外孔子在論語的學而篇中也提到「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」不用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德性,不用因此生氣,這就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不是嗎?
在歷代的禪宗祖師宗師,都能看到「德」的展現,六祖惠能得到佛心印以後,一位修行人比丘,名叫惠明去追殺他,後還被惠能的智慧以及德性給感化,並且大徹大悟。惠能後來躲藏於獵戶之中,公佈自己身份時的「風動幡動」故事,都能看到惠能大師不同於一般的修行人,使得很多出家人、在家居士也都被惠能大師的德行與智慧感召,喜歡與其交談,甚至願意修行,致使後來原本禪宗的佛心印都是一脈單傳,到惠能大師時,有40多位修行人,得到了佛心印的傳承,因此一花開五葉,結果自然成。
我們中華民國的國父 孫中山,也是因為其某些熱情與感召,從「想要拯救人類於水火之中」小小的想法,不斷募款、號召有志之士,一起完成這一夢想,而建立國家,這都是因為國父 孫中山,有展現出一定的德行,否則誰願意幫忙這種吃力不討好,還可能隨時喪命的革命,生命誠可貴,為何要送死,如果他沒有一定的德行,沒有人會幫助的。
歷史上很多出名的哲學家,如蘇格拉底、柏拉圖、孔子、孟子、老子、墨子、王陽明(心學)、程頤、程顥、朱熹(理學),政治家如康熙、李世明、孫中山、華盛頓,宗教家如:慈濟證嚴法師、法鼓山聖嚴法師、佛光山星雲法師、達摩、釋迦摩尼佛、耶穌、惠能大師...等等(不及備載),都有一群支持者,願意與之學習,幫助其打天下,都是因為他們身上有某種吸引人的德行,變成他們的魅力、軟實力,讓很多人願意幫助他們完成夢想,也因此歷史留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