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勛是知名的理財youtuber,他的理財背景是大一的時候,媽媽會給一點零用錢,但個性使然,會省著用,將資金分配,後來自己打工存下一筆錢後,家裡開始斷掉零用錢,使得他對於資金的運用會更謹慎,激發出他找到各種省錢小妙招的潛能,他將他存到100萬的過程以及一些理財工具、省錢工具寫成這本《25歲存到100萬》。
我整理三個我看到的重點:
一、作者提及很多理財工具:
1.信用卡:現金出去就是出去了,但是如果善用信用卡的回饋,可以省下一點點錢。(前面是作者的看法,後面是我的心得)這點我也很有感,我常用linepay,點數回饋後可以折抵現金。當然我還是覺得在妥善使用信用卡回饋之前,如果沒有實體現今的洗禮,是不會對錢有感的,反而很可能會變成隨意揮霍。
2.股票ETF:作者也有買金融股,他認為金融股是相較大家比較熟悉、安全的個股(周冠男教授認為金融股也不是最安全的),但如果要分散風險,則可以買ETF,李勛的做法是,不要管別人如何批判ETF,而是要親身去買才會知道原來這是怎麼一回事,所以他不會批評高股息,而是實際買看看,最後就會找到真正適合的。
3.基金:基金的優點是小額購買,有機會賺取超額報酬,(以下是我的心得)但基金也有缺點喔!那就是基金經理人也很容易被挖角,不是每個經理人都超級會操盤,很有可能會跳槽後,後面的基金績效就下降了!當然我覺得購買基金也有好處就是,讓自己練習做功課、投入市場小試身手,讓自己知道市場的感覺。
4.外幣:數位銀行賣賣外幣會比實體買賣外幣更有好的手續費、利率。不過也要知道買入與賣出的名詞,這是站在銀行方的立場,而不是消費者的立場,所以看到買入的匯率,實際上就是我們賣給銀行的價格,賣出的價格其實就是銀行賣給我們的價格,這個匯差交易者要很小心計算。
二、投資自己更重要
1.財務上一定要先算好淨資產,讓自己知道目前財務狀況,因為只有這樣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走,我個人會每個月都整理一次。
2.以前都是看書、電視、廣播、報紙獲取知識與資訊,但現在很多元,podcast也是一種投資自己,讓自己變厲害的方式,李勛提到他自己每天也都會有自我成長的時間,透過學習創造自己的價值。
3.目標要訂明確具體,確立後就要有紀律。
4.不要總是在準備中,而是要先做做看,再去調整。
三、被動收入來源
1.股利:股息再投入很重要,在自己有剛性需求之前,股息都是多出來的,再投入的動作有做,才能讓複利有感。
2.聯盟行銷:先與其他企業或公司有合作,賺取合理分潤,不過如果有自己的品牌會更好。
3.智慧財產權:有些技術是可以有智慧財產權的,比方說歌曲、寫作等等。
4.租金:房子放著並不會產生價值,除非隨著升值後賣掉,但是在賣掉之前也能出租給別人,那麼這才是會生財的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