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科登時期(1717-1723)

這個時期是巴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創作期,著名的十二平均律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布蘭登堡協奏曲......等曲子,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,究其原因,在這個時期巴哈相對自由,不必拘泥於遵循˙教會標準創作,這段時間巴哈在柯登當樂長。

愛音樂的王子

巴哈的科登創作時期,很重要的一個貴人就是雷昂波得王子。雷昂波得王子年輕時常常遊歷歐洲各國,見多識廣,閒暇之餘就喜歡與貴族們一起演奏樂器以及欣賞音樂,他非常擅長拉奏古中提琴(形似現今大提琴)、小提琴以及熱愛唱歌。王子也有聘請一些樂手,組成頗具規模的樂團,當時巴哈就是擔任樂團的負責人,並且負責訓練樂手以及創作演出的音樂作品。

變數與轉機

1721年,雷昂波得王子的妻子,對於音樂完全不感興趣,所以常常暗示王子應該放棄這種「毫無意義」的音樂活動,也因此對於巴哈的處境自然不利,因為巴哈越來越不被看重,當然工作就不會順利,就在1722年萊比錫樂長Kunau去世以後,巴哈便心想向萊比錫申請總樂長的工作。

十二平均律樂集簡述

巴哈的《十二平均律樂集》總共兩卷,每一卷都有24個大小調前奏曲與賦格,是音樂史上第一部完整的24大小調的鋼琴曲集,共48首曲子,也被稱為「四十八首前奏曲與賦格」,當然並非第一個嘗試用大小調性寫作的作品,實際上在巴哈之前就有人寫過,但是都並不完整,Johan Kasper Fischer(1665-1746)就寫過賦格作品,只不過僅有19個調性而已。由於較完整,因此較為出名,舒曼曾說只要將這套作品當作是每日的功課,就能成為出色的音樂家。

C大調前奏曲簡介

其中,C大調前奏曲這首曲子,我們可以知道在一開始定調為C大調,經過不斷轉調,最後很出色的將持續低音停留在五級音(G),暗示和聲方向性,即將回到一級,這樣的音樂處理非常出色,除了是銜接前後的樂句以及調性以外,也因為這個持續的五級音,讓音樂從原本的不安定感,漸漸給人穩定的感受,到了第33小節的時候,低音回到了C大調的I級音,可是瞬間你以為終於回到C大調,可是鋼琴右手的部分其實還沒回來,這一小節的處理其實是用到了附屬和弦的方式。直到第34小節才回到C大調的IV級,35小節的V級,最後一小節終於和聲的感受穩定下來,來到了I級。(按:筆者聽到這樣的和聲處理,真的覺得很厲害!)見譜例mm. 27-36。

巴哈.png

後世作曲家,古諾在前奏曲的基礎上,創作了一段優美的旋律,這首曲子是《聖母頌》

現在來聽聽看巴哈原版的《C大調前奏曲》以及《聖母頌》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籃寶 的頭像
    籃寶

    籃寶的斜槓日記

    籃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