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800px-John_Cage_(1988)

約翰·凱吉(Jhon Cage)是美國人,出生於1912年,在18歲的時候,從大學休學,前往歐洲旅行,並且在當時學習了音樂、美術與建築等。曾經從事廚師、園丁等工作,後來跟隨作曲家荀白克學習音樂。

預置鋼琴

荀白克曾經評論過約翰·凱吉:「與其說他是一位作曲家,不如說他是一位發明家。」約翰·凱吉的確對於發明新的作曲方法很有興趣,比方說他不僅僅在12音列作曲法上尋找新花樣,更會在樂器上做文章,比方說在打擊樂器上放置一些物件,使得聲音變得不一樣,或是在鋼琴上放入木頭、螺栓、螺絲釘、夾子等等,讓鋼琴音色不同,這就是有名的「預置鋼琴」(Prepared piano)。

比方說Inara Ferreira 這首曲子就是在鋼琴絃上,放置許多螺絲釘進而改變鋼琴原有音色的作品。

無聲的音樂

1952年,約翰·凱吉做了一件創舉,也非常具有挑戰意味的作品《4'33"》,整個作品僅僅是讓演奏家在鋼琴前面坐著4分33秒而已,這部作品還分成三個樂章,第一樂章30秒;第二樂章2分23秒;第三樂章1分40秒,而樂章與樂章之間的銜接,僅僅只是把琴蓋蓋下來後等待樂章結束,然後再次掀開,蓋下琴蓋後代表開始演奏樂曲。而因為每次的演奏場合不同,每次的聲音都會有所不同:空調聲、觀眾呼吸聲、觀眾的咳嗽聲等等,可以說這首曲子更具有哲學的意涵。

 

機遇音樂(偶然音樂)

約翰·凱吉創作的著名機遇音樂有《變奏曲》(有6首),他在這些作品當中僅僅提出大概的文字敘述,演奏家拿到的樂譜就只是一張有文字的紙,接著請演奏家根據文字,完成這首作品,所以每一次同一首作品,在不同的音樂會當中,演出結果都會是不同的。

傳統的顛覆

約翰·凱吉在音樂上的成就,對於音色的實驗性很有貢獻,在音樂的領域中走出一個個人特色,而在文本上也做了很多嘗試,不僅僅是傳統的記譜了,更可以加入機遇音樂這種不確定性,更重要的是這些很前衛,讓聽眾聽不太懂的音樂,追根究柢以後,都還能找到其哲學的根源,像是易經思想、禪宗思想都存在於約翰·凱吉的音樂當中。

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籃寶 的頭像
    籃寶

    籃寶的斜槓日記

    籃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